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色记忆】刘忠渊——“一二九”运动参加者和组织者...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5

帖子

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11 14:1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忠渊“一二九”运动参加者和组织者战斗在中央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的中江籍地下党员(下)

赖天国

1938年9—1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巩固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统一战线独立自主的原则。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撤销长江局,成立中原局、东南局、南方局,南方局代表党中央领导南方国统区和沦陷区党的工作。
此时,杨天华任云南省工委青委书记,直接领导联大党支部。因联大第一个临时党支部书记力易周受延安陕北公学一起错案牵连,袁永熙接任西南联大党支部书记,通过袁永熙,刘忠渊与杨天华又接上了关系。出于对其工作能力的信任,刘忠渊被首先调省青委任委员,过后,袁永熙、李之楠也调青委工作。随着党员发展工作的不断进行以及入学和转学的党员人数不断增加,联大党支部逐渐发展壮大。1940年3月,云南省工委决定,西南联大党支部扩建为党总支,下设分支和小组,联大总支由省工委直接领导。这一时期共有党员83人,约占全省党员的三分之一,是西南联大党员人数较多的时期。当时,联大总支共设3个分支4个小组,刘忠渊属人数最多的文理法学院男生分支。而于1947年8月与袁永熙结为夫妻的陈琏(1919—1967,浙江人,1937年入党,新中国成立后任共青团中央委员,“文革”中自杀),则在文理法学院女生小组任小组长、总支宣传委员。
联大地下党组织在建党的同时,秘密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即“民先”“社研”和“群社”。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云南昆明支部建立起“云南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8月,为统一领导青年运动,中共云南省特委决定将“抗先”和南下的“民先”合并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云南地方总队部”(任简称“民先”)不久,“民先”在西南联大建立了一个大队,成员多为清华、北大、南开老“民先”队员,到1939年发展队员将近百人,党的主张、方针、政策主要是通过“民先”宣传贯彻的。“民先”在当时联大抗日救亡运动中起到了骨干作用。
为把全国的青年组织于国民党领导之下﹐使人人信仰三民主义﹐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下令取缔了“民先”“青年救国会”“蚁社”等全国性影响很大的进步组织的活动。为转变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方式,更加广泛地团结中间群众,避免“民先”成员中的共产党员暴露身份,南方局决定撤销“民先”,并在1939年1月,派人向云南省工委传达。1940年初,联大党组织按照上级指示精神撤销了“民先”。
“民先”撤销后,他们又成立了一个新的秘密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简称“社研”),而这个秘密组织的负责人就是刘忠渊。当时,党组织把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民先”队员吸收入党,大部分则转入“社研”。“社研”成员分成小组,在联大各党分支或党小组领导下隐蔽活动。刘忠渊直接单线领导全校“社研”各个小组组长,而各小组之间不发生横向联系。工学院的“社研”在学校公开成立了社团“引擎社”,课余组织大家秘密学习唯物辩证法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知识,介绍我党在冀中领导游击战争的情况和讲述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社研”小组出版综合性的壁报《引擎》,两周出版一次。壁报还约请“社研”外的同学写稿,介绍外国进步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发表在《密勒氏评论周报》上揭露国民党军张荫梧部在河北对抗日的八路军搞摩擦真相的通讯,曾在工学院引起关注和轰动。“引擎社”经常根据同学们的思想情况,研究如何活动,逐步成为团结工学院进步同学的核心。“社研”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发动群众,与“三青团”作斗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当时联大党组织发展党员,多从“社研”中选择对象,因此这个组织起到了党训班的作用,成为党的有力助手。
“群社”是西南联大党组织于1938年底,由重庆南渝中学考入西南联大的学生邢福津(1916—2006,1938年入党,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工人日报社社长、书记)、马杏垣(1919—2001,1938年入党,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孙方等发起,在袁永熙、古念良、金逊(1918—2001,1939年入党,后任江苏省副省长等职)、刘忠渊、力易周等人大力支持下建立的公开的第一个学生社团。这年秋天开学后,很多党员和进步青年考入西南联大,由于学校仓促迁来,教学、行政、后勤等工作都没有就绪,同学们在学习、生活、文娱活动等方面有不少困难,感到单调苦闷。为打破学校的沉闷空气,邢福津、马杏垣、孙方等4个地下党员商议建立一个学生社团开展有益活动,于是他们联络20多个同学共同作为发起人,公开贴出“组建学生团体征求同学报名参加的启示”,阐明了团体的宗旨即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举行时事报告和学术报告,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等。他们在商议成立这个社团时,邢福津就和袁永熙进行了沟通,得到力易周、袁永熙、古念良、金逊、刘忠渊等人大力支持,启示刚一贴出,力易周他们除自己外并发动其他“民先”队员积极报名参加。仅半个月时间,就有四五十人报名。1938年底,召开成立大会,经讨论,定名为“群社”,选举社长、组成干事会,议定章程。
“群社”先后聘请曾昭伦、余冠英、吴晓铃先生为导师,向训导处登记,取得公开合法地位。“群社”下设学术、康乐、时事、服务、文艺、壁报、歌咏等股,后来又成立了“群声歌咏队”。“群社”建立之后,西南联大学生又建立了许多其他社团,“群社”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为亮点,成为西南联大前期校内外影响最大的进步学生社团。
“群社”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一般性的活动,党组织和“民先”(特别是“民先”撤销建立“社研”后)不能公开出面的场合,都通过“群社”进行或联合其他社团共同行动。刘忠渊在“群社”主要负责社会服务组工作。当时联大刚迁来,百事待建,师生生活艰苦,他便从改善福利入手,协助学校办好伙食,推选伙委会以改善食堂管理,使学生生活有较大改观,取得大家信任,逐渐在同学中树立了威望,团结了一批进步学生,也壮大了“群社”。
“群社”主办了群社机关报《群声》、文艺刊物《腊月》、画刊《热风》、壁报《书评》这几类刊物,丰富了联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一改学校以往死气沉沉的气氛。刘忠渊在这些刊物中用刘尚、刘善之的笔名撰写文章,参与编写墙报。他与金逊、冯契(1918—1988,1938年入党,新中国成立时在复旦大学任教,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马杏垣,四人自己戏称为“福禄寿喜”四君子,合作主办《群声》《腊月》《热风》。《热风》其实是为冷嘲热讽之意。这些都是联大各社团所办刊物中最有影响的,深受同学们喜爱。他们巧妙地宣传进步思想和革命主张,用鲁迅写杂文的笔调撰写小品文,发表在这些刊物上,讽刺、回击校内国民党三青团对共产党主张的攻击。
刘忠渊在文学院的基础课班上有三个姓刘的同学,大的叫刘时平(1915—1999,1937年入党,曾任解放日报、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被誉为“大智大勇传奇记者”),刘**(已无法查清姓名身世)为刘二,刘忠渊为刘三,认识的同学都亲切地分别叫他们大刘、刘二、刘三。他们三个人志同道合,耍得特别好,他们带动着班内、文学院进步青年,开展有益的活动,活跃了同学们学习求知探讨的氛围,所以这三刘在文学院里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1939年春,大哥刘忠敏在昆明空军军官学校当飞行教官,得知刘忠渊已转学在西南联大读书,便抽时间到学校看他,结果是在学校的图书馆找到。大哥问他:“你在成都读得好好的,离家也很近,想要什么也很方便,为什么舍近求远跑到这里来”?他敷衍大哥说:“我对农业不感兴趣,西南联大汇集了全国最有名的学校和专家教授,转学改系对我来说更有前途”。哥哥见他学习很用功,而且同学们也很尊重敬佩他,知道他是读书的好料,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哥哥问他业余生活的事,他只说:我要好好读书,学成了找个好职业,只字不提参加共产党和领导进步组织的事,大哥也深信不疑,放心地离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